与病毒战斗,这7个故事温暖人心
在冷酷无情的病毒面前
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
这篇推文
感谢所有在抗击疫情中
努力为他人打伞的人
附中的蝉鸣依旧回荡,梧桐叶铺满了三号路,白马弄堂开遍了鲜花,少年失陷于那个盛夏,风遇见云,萤火虫遇见星光,而我遇见你。
// 1
”
“爸妈在电话那头无奈地说:
我们这是‘线上嫁姑娘啊!’”
讲述人:孟沙沙 32岁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医院 医生
记录人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医院唐霞
新冠疫情爆发以来,我冲锋疫战,加班加点参加疫苗接种、核酸采样、隔离点上门服务等各项防疫任务。一年又一年,采样工作从武汉阴冷的寒冬持续到炎热的酷暑,我的婚期也从2019年的冬天拖到2022年的寒秋。
因参加抗疫任务,我已三年没能回老家,亲戚朋友们通知完一轮又一轮,我的婚期也一拖再拖,最后父母实在不好意思再推,便跟我商量说我回不来就不回来,但婚礼照办。回想起婚礼当天的场景,我仍历历在目:忙碌完师生核酸采样任务后,我脱掉防护服,拖着疲倦身躯回到住处,打开手机和家人接通视频,电话那头高朋满座,亲戚齐聚,而唯一缺席的,却是我们这对新人。爸妈在电话那头无奈地说:我们这是“线上嫁姑娘啊!”……
有时候,我想到自己的婚姻大事自己却不在场,只能看着父母、亲戚朋友为我忙前忙后,甚至在婚礼当天和娘家回门这些重要时刻都遗憾缺席,不免心头酸涩,不是滋味,但想到那句“国家危难时,医生即战士!”,又觉得自己身负重责,肩担使命,做着一名党员该做的、力所能及的分内之事。我又十分坚定,只要祖国、人民需要我,我就必须要像战士一样冲锋在前,永不退缩!而疫情过去后街道上浮现的那一张张笑脸,便是于我婚礼最好的贺愿。
// 2
”
“看,这包子还热乎着呢!”
讲述人:刘燕 46岁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
记录人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 卢俊容
“西区学生公寓60栋临时封控,请马上准备700份隔离早餐!”11月21日早上8点,饮食中心接到紧急送餐通知。1个小时内要准备700份隔离早餐,这可不是个容易的事儿。学三食堂作为地大的网红食堂,其早餐也是出了名的丰盛。自然而然的,它也承担着更多的配送任务。
“学三人手不足,需要……”办公室主任韩剑芳的话还没说完,“我去帮忙!”“我也去!”二线几个青年党员立马举手起身,主动请缨。在支部书记徐力的统筹安排下,支部党员尽数出动,全部下沉到生产一线,协助备餐。
“来,大家戴好头罩和手套。你们负责打包,你们来装箱……”时间紧,任务重,为了保证生产效率,让学生们能够吃上热乎的爱心早餐,我们几个党员与一线员工分工协作,默契配合。装袋、打包、装箱、配送……略显拥挤的空间里,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。没多久便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流水线工作模式。
“够了够了,大家可以停止打包了!”短短40分钟,1300余份早餐单品打包完毕,可供500余名学生食用。配送完成后,有一名党员还特意伸手摸了一下打包好的鲜肉包,“看,这包子还热乎着呢!” “那必须的!”其他人也高兴地回应。天气虽然已经转凉,但每一位党员的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。“有需要帮忙的尽管吩咐,我们随时待命!”临走前,党员们还不忘叮嘱。
21日上午,学三食堂与西苑餐厅共配送早餐700余份,圆满完成临时封控学生的餐饮保障工作。支部党员关键时刻“站得出来”、“冲得上去”,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,用实际行动为学生们送去一份份冬日的温暖。
// 3
”
“哪里有需要,便向哪里前行”
讲述人:张松 36岁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后勤保障部 物业服务中心校园服务部巡查员
记录人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 王冬青
2022年4月6日,我从邮政通讯服务部调岗到校园服务部,从事校园巡查工作,由此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。校园巡查岗在我们部门其实就是一个“癞子”,哪里有需要,便向哪里前行,不仅仅是日常校园巡逻、维护正常秩序,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,需要布置场地、悬挂横幅标语,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加班加点,像一群搬运工一样,抬桌子、搬椅子、搭帐篷、搭台子、挂横幅、挂旗子……确保如期完成任务。疫情后,校园采取封闭式管理,校内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剧增,垃圾清运任务繁重,我和同事们每天要处理成吨的建筑垃圾、枯木断枝。
今年,疫情反复,校内核酸检测已成常态化,每次核酸检测完毕后,我们都要对现场进行消杀,所有人都离场后,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,无论是酷热难耐的盛夏,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,我们都从未缺席。穿戴好防护服,背上重重的雾炮机,穿梭在核酸检测的每个角落,感觉自己像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。除了核酸检测现场,校内公共区域的下沉式垃圾站、垃圾箱、垃圾桶,也都是我们的消杀范围;遇到封控楼栋,临时突击消杀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一部分,常常是半夜接到任务后,火速赶到现场。
物业服务永无止境,来到校园服务部后,我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,对成长有了新的领悟,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,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目标。
// 4
”
“我们都是一家人”
讲述人:胡娟 36岁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支委委员
11月底,武汉骤然降温,一日入寒冬,但是在校园里依然有这么一批人在坚守,深蓝色的保卫者、白色的医护人员,还有那胸前佩戴党徽、手臂配有袖章的志愿者。在这寒冬中,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岗位,为社区居民、学校师生提供着核酸检测服务。
同在地大这个大家庭,我们都是一家人,虽然有过不理解,但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,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,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。从2020年疫情开始之初,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就有出版社同志的身影,不单单有党员,还有入党积极分子、普通群众,大家克服自身家庭的困难,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一线。有不畏困难,坚守校内密接人员隔离点的突击队员;有校园封控期间,为居家隔离人员服务的服务队员;有不怕责难,细心排查流调信息的流调志愿者;有不论风雨,坚守核酸检测点的信息录入志愿人员,等等。
我们看到了隔离服下汗湿的衣服,发现了流调志愿者发疼的耳朵、发烫的手机,看到了寒风中核酸检测志愿者冻僵的双手,听到了他们嘶哑的嗓音,但是不变的是他们眼中坚毅的目光、脚下坚定的步伐,手中利落的操作。三年的疫情,让我们的志愿队伍越加庞大,也让我们从生手变成了熟练工,我们始终坚信,终有一天,家人们将重获疫情前那爽朗的笑脸。
// 5
”
“看似简单的一份盒饭,在疫情之下变成了默默注入和传递的正能量”
讲述人:张伟 36岁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 后勤保障部接待服务中心餐饮部经理
记录人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 曾彬
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需要,由接待服务中心餐饮部负责保障各防疫单位的餐食供给,为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精心准备美味可口的菜肴,是我们能做的最大的保障。最开始送盒饭时,由于餐厅厨师的分工不明确及对外沟通的经验不足,导致有时送餐时误了点,还出现有的送餐区域没有发放餐具等,使部分医护人员及志愿者代表对餐厅的服务保障颇有意见。
为有效提升餐饮部的服务形象,针对盒饭送餐工作,我们要求餐厅必须由专人负责盒饭送餐的菜品质量及创新能力,除提供常规供餐的菜肴外,新增了蛋炒饭、家常面、豆皮等主食小吃。在校庆期间,我们面点房师傅自制一款带有学校校庆“70”字样logo的虎皮蛋糕,为日复一日的核酸医护人员及志愿者带来了一点校庆的氛围。传统节日冬至那天,餐饮部安排的是水饺送餐,此次的水饺是由餐饮部面点师傅及厨师长牺牲自己休息时间、加班加点,在规定的送餐时间内完成了1200余个水饺的制作及出锅等工作,我们第一时间将热气腾腾的水饺做好保温措施,送到指定地点,跟每个区域的负责人说明了今天是冬至,希望大家能吃上热腾腾的饺子,部分志愿者表示,这就是对于这种特殊岗位人员的最好的鼓励。
看似简单的一份盒饭,在疫情之下变成了默默注入和传递的正能量,也使疫情之下的我们越来越齐心,越来越有情。作为后勤人员,我真心觉得做好服务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认可。
// 6
”
“不吃饭了,早一分钟做完大家就早一分钟安心”
讲述人:王燕 31岁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医院 主治医师
记录人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医院 宋颖颖
2022年11月27日上午,我和夏红芳如往常一样分别在西北两区紧锣密鼓的采核酸样,收到紧急通知称我校出现“混管异常”,要马上开展入户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。接到工作安排后,我们立即从扩面核酸转战“疑似阳性”的追踪和采样工作中。时间紧,采样对象分散,虽然当时“全副武装”,但无论是厚重的防护服还是憋闷的呼吸环境,都没能拖慢我们爬楼梯的速度。连续工作了近5小时后,已是精疲力竭,医院领导劝说我们先吃饭以补充体力,我们当时只是下意识地说了一句“不吃饭了,早一分钟做完大家就早一分钟安心”,便头也不回的钻进了下一栋楼。脚步虽沉重,动作却没有半分迟疑。
无疫时,我们是医生,是健康地大的守护者;新冠来了,我们也可以白衣执甲,变身核酸检测一线采样员。或像钉子一般固守在采样现场,或像“打更人”一样穿梭在“三区两山庄”之间,为地大所有师生的健康保驾护航。核酸采样工作需要近距离接触被采样人群,时刻存在着职业暴露风险。而每次采样都要一连数小时待在冬冷夏热的防护服里,中途难以饮水、进食和上厕所。但我们从不畏惧,也毫无怨言,因为此时正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。
关键时刻方显党员本色,如今疫情未褪,但我们相信,只要有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坚守,希望就在。
// 7
”
“能为患者解除病痛,再苦再累也值得”
讲述人:张贻凤 51岁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医院 副主任医师
记录人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医院 秦荧潞
2022年11月29号下午一点,我在结束核酸采样工作后回到医院,一进医院大门口就发现大厅有一群人。此时已是下班时间,且外面又下着大雨,医院按正常情况应该是冷清的。我以为有急诊,赶紧走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,得知他们是在排队等候挂下午马慧敏医生的专家号。我说天这么冷,离上班还有一小时,何不午休后再来。很多人说经过马医生的诊治后,病情好转了许多,今天是来复诊的,而另一些是慕名而来。他们纷纷表示,如不早来排队,就可能挂不上她的号。
马慧敏是我院中医理疗科医生,她出生于中医世家,理论造诣深厚,临床经验丰富,尤其对一些疾病有独到见解,善于诊治一些疑难病例。马医生于2019年从山东济南大学调入我院,今年年初接手医院中医科工作,短短三年时间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。原来只是听说马医生患者“粉丝”很多,今天才见识到这火热的场面。
下午五点半,已过下班时间半小时,中医科诊室门外仍有几个人在候诊,马医生看起来已经很疲倦了,但她依然细心为患者把脉。她说:“上午采完核酸,中午没时间休息,现在感觉很累,但想到还有这么多患者在等候,我得坚持,不然对不住患者对我的信任,能为患者减轻病痛,再苦再累也值得”。
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啊!马医生在平凡的岗位上,用精湛的医术践行着初心和使命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医者仁心”,用独特的中医疗法为患者解除病痛,为我们医务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标杆、一个榜样。我们都为我院拥有马慧敏这样德艺双馨的医生感到自豪。
文|各投稿单位
微信编辑|葛欣宇
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:
地大新闻网 voice.cug.edu.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抖音(CUG1952)学习强国“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”号央视频 “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”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“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”号今日头条“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”号腾讯视频“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”号